为了加强全体“学习强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25年2月18日研究所全体员工来到江西九江。九江,这片充满历史底蕴和革命荣光的土地,承载着无数英雄的热血与梦想。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九江的红色之旅,追寻那些令人敬仰的红色记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走进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革命文物,仿佛将我们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这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万家岭大捷,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纪念园内,肃穆庄严,展示着当年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在这里,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岷山红色文化园,赣北岷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赣北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以德安、九江和瑞昌三县交界的岷山为中心,横跨德安、九江、瑞昌、星子和永修五县广大地区的革命区域,是我党领导赣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略据点。岷山红色文化园内丰富的展览和详实的资料全面展现了九江地区的红色历史,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斗争有更深刻地认识。
19日全体员工来到千年古刹东林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年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心理焦虑的产生也逐渐增多。并且在日常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中,人们越发的难以静下心来思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能够在宝贵的一生中体现最高的自我价值。大家在东林寺放松身心,清净饮食。参看传统文化碑林碑帖:
《柳碑》是庐山现存石刻中最早碑石之一,由时任江州刺史的崔黯撰文,并邀当时已八十高龄的柳公权精心书写,镌刻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东林寺重建之时,距今已1163年。柳公权虽高产,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仅20余件。因此,此碑堪称“稀世珍品”,东林一绝 。
《李北海东林寺碑》是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七月十五日,佛教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修葺一新后,特请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写的。全碑为青石质,碑文行书,全文1032字,阴刻直列,共24行,每行52字,通高160厘米,通宽115厘米,字经3厘米。该碑碑文的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形式记叙了晋慧远法师创建东林寺的过程,后半部分为六首四言诗形式的颂。此碑最早著录见于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既是李邕书法中的上品,也是东林寺文物中的稀世珍宝。但可惜的是原碑于元延估七年(公元1320年)毁于寺火。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四月初八,古智禅师庆哲以旧本重刻,置于虎溪三笑桥旁 。
《王守仁碑》是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初春。王守仁,来到了东林寺。此时的东林寺已十分衰落萧条。借景生情,王守仁写下一首以《东林寺》为题的七古,来抒发他多年来的复杂心情。第二天,他又一时性起,在“三笑堂”壁间,写了《又次邵二泉韵》。清康熙十一年(1712年)德化县令张近光来东林寺,见此题壁,十分激动,立即找同乡陈发舜,将壁字钩摹刻石,并把原作用橱窗保护起来。但由于时间旷久,字迹漫漶,壁字已不复存在,仅摹下来的诗碑留传至今 。
《贝叶经》素来被称为“佛教熊猫”。贝叶经亦被称为“法身舍利”,是纸张发明之前,比丘们为了防止佛经散佚,也便于弘法,而刻写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的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原典,用的多是巴利语。贝叶经需用铁笔刻写,然后再用墨水上色,制作过程复杂。中国贝叶经大多于唐朝传入,流传在国内的少之又少,极其珍贵。宋代谢逸在《翻经台》一诗中,描述了谢灵运在东林寺译经的情形,曰:“足蹑云端屐,手展贝叶经。税驾妙高台,几砚陈轩棂。”从诗文可见,当时东林寺收藏有贝叶经,因屡次历经“灭佛运动”及各种战乱,遗失殆尽了。2018年1月24日,在阿弥陀佛成道日暨东林大佛台开光典礼之际,白十源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正式赠予东林寺 。